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策->政府文件

馆陶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馆陶县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信息时间:2023-06-22   发布机构:系统管理员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现将《馆陶县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馆陶县人民政府

                             2023年620

 

        

 

馆陶县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邯郸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邯政字〔2022〕29号),加快推进全县气象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协同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立体精密的智能气象监测体系、无缝隙全覆盖的精准预报业务体系、普惠精细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馆陶气象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到2035年,气象全面融入和支撑馆陶高质量发展,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国内先进,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

二、重点任务

(一)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加快气象服务关键技术攻关。建立气象部门和邯郸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的气象防灾减灾关键性技术研发机制,围绕灾害性、高影响天气的预报预测,暴雨引发的中小河流域洪水、城市内涝预警,生态气象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公众气象服务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开展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应用、重大天气精细化预报、强对流天气短时预警、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研究。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气象科研的融合应用。

2.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实施气象行业人才荟聚计划,鼓励跨部门、跨行业开展气象科技联合攻关,注重高层次气象科技人才和骨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纵向横向交流力度,不断壮大气象科技人才队伍。

(二)强化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1.建设精密监测系统。统筹当前重点任务和长远规划,科学布局自动气象观测设施,建成覆盖全县的智能精准的立体气象监测网。优化全县气象观测站网,补充建设农田小气候观测站、交通和电力气象监测站等,依托通信铁塔、高层建(构)筑物等开展气象观测,形成多要素、高密度、智能化、全天候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做好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工作,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

2.发展精准预报技术。加强关键预报预测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完善从短时、短期到气候预报预测体系,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见期。建成“月气候预测、10天展望、5天预测、3天预报、6小时精细预报、3小时预警”的预报产品体系。健全强对流和极端天气应对分析评估和复盘总结机制。

3.提升精细气象服务能力。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引领,建立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产品制作发布机制,形成预测、预报、预警、实况、科普有机结合的气象服务产品;以信息化为依托,建立24小时气象预报空间1公里或更精细分辨率、时间1小时或更精细分辨率的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发展基于场景、基于影响的精细气象服务。推动预警信号靶向发布系统建设,实现预报预警信息落区精准到乡镇,进一步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快速精准发布传播能力。

4.加强气象装备保障和气象信息化建设。提升气象装备储备能力,有序推进自动气象观测站升级迭代,全方位保障各类气象监测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加强气象数据产品、气象与行业数据的融合加工能力,优化气象通信网络,提升数据处理和信息传输能力。强化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三)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提升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构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开展暴雨、大风等9种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研究,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区域洪涝、中小河流洪水、森林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应用,气象、应急管理、住建等部门加强应急联动,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率、及时性和精准度。

2.提升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强化普查成果应用。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强化防御设施建设,提升重点区域和敏感行业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镇等基层网格化管理,推进和完善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完善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扩大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提升城市、农田等重点地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范能力。推进“预警+重点行业”服务模式,深化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强化重大灾害防御应急演练。依法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

3.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形成全域常态、空地一体、统一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地面固定作业点标准化建设。提高作业条件识别和效果评估能力。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方面的作业力度,开展适用馆陶地域气候的人工影响天气催化作业技术研究,探索开展无人机、聚能空气炮等安全新型装备作业,提升作业量、作业效率和全天候作业能力。

4.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公众气象灾害应对能力。完善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多部门、跨区联动机制,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要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停工、停课、停业机制。

(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1.提升农业气象保障能力。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高质量服务,围绕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特色农业园区开展全链条气象服务,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及风险评估业务,做好低温冻害、干热风、病虫害防治等气象保障服务。开展特色农业分区、分作物、分季节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动态评估、预报预警和气候评价。加强气象数据与农业保险的相关性研究,积极推动出台农业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精细化影响评估,推动打造馆陶“气候好产品”。

2.提升“气象+”赋能行业发展能力。面向重点行业开展全链条气象服务,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强化能源保供气象服务,提升电力气象灾害精准预报预警能力、天然气用量预测能力和光伏、风能发电功率预报能力,助力绿色能源产业发展。

(五)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

1.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展需求自动感知、产品自动生成、信息精准推送的智慧化气象服务系统。加快建设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完善气象信息传播融媒体矩阵,实现气象信息全媒体发布。增强农村及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推动气象服务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构建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库,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提高健康气象风险预警能力,强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出行安全、医疗健康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全民健身气象服务水平。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

2.强化城乡气象服务供给。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发展分区、分时段、分强度精细化预报。将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城市精细治理体系,强化城市供电、交通运输、通信网络、供气、供水等生命线安全运行气象保障。针对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增强极端天气防范应对能力。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

提升生态治理气象保障能力。立足县情,构建生态气象新格局,大力推进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工作,推进卫星遥感综合技术应用,提升生态系统气象服务水平与能力。加强面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气象服务,提高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气象保障能力。做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评估和预测预报,加强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气象条件影响机制及预测技术研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针对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开展气候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本地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要求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完善联动机制。切实履行责任,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沟通合作,着力解决制约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强财政保障。进一步完善落实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建立健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气象业务建设经费和运行维持费的投入机制,按照属地标准,落实气象职工各项津补贴待遇,积极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

 

文件解读:《馆陶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馆陶县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