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走进馆陶->馆陶地方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陶粮食画

【信息时间:2024-12-26   发布机构:馆陶县政府办公室 】

 

馆陶粮食画是利用各种粮食、豆类、种子和芝麻及其他辅料粘贴而成的山水、人物、花卉、禽鸟等形象的画面,它是吸取了国画、浮雕、装饰等艺术的一门悠久的传统工艺。2019年,馆陶粮食画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粮食画创作始于2005年,创始人张海增,自幼喜爱美术,1998年毕业于山东省菏泽美院,毕业后一直从事绘画创作。一次偶然机会,在自家晾晒粮食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把粮食“种”在画板上岂不更好,还能提高粮食的自身价值。张海增在家里一边务农,一边摸索着用粮食作画。经过3年的努力,他研究出粮食作画的奥秘,他生产的粮食画是以各类植物种子为原料,经精选和高科技处理后,再根据设计的图案,通过粘、贴、拼、雕、合成、装裱、包装等十几道特殊工艺而完成的艺术作品,使粒粒有生命的种子镶嵌出美丽的画面,具有“原生态和纯绿色”的特点。张海增创作的粮食画色彩自然,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在章法布局上构图丰满,富有装饰美,并且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以丰富多彩的粮食本色为基调,表现出欢快、热闹等各种画面,适于表达情感。粮食画经特殊工艺处理,不腐烂、不虫蛀、不脱落,可长期保存。其作品不仅具有北方的粗犷、豪放,更具有南方的细腻、清雅,气势雄伟,精湛绝伦,被誉为“种在画板上的粮食,挂在墙上的黄金”。

馆陶粮食画逐步占据市场,销路越来越广,并于2005年5月成立了海增粮艺有限公司。2011年11月,张海增用粮食“绘就”的《清明上河图》(局部)以7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被美国客商购买。他创作的《胡服骑射》《邯郸学步》等邯郸成语故事粮食字画系列作品,在市场上也供不应求。2011—2012年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栏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该公司研发的粮食画进行专题报道;《农家之友》刊登该公司产品。粮食画作品先后被河北、河南、山东省粮食局作为礼品送给国际友人,被义乌第一届旅游博览会指定为最佳旅游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