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走进馆陶->馆陶地方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陶木偶戏

【信息时间:2024-12-09   发布机构:馆陶县政府办公室 】

馆陶木偶戏系杖头木偶,老艺人称之为肘大偶(方言音hou),兴盛于魏僧寨镇滩上村。木偶人头是用梧桐树的树根雕刻而成,然后上彩、做头饰、制戏衣。雕刻“曲直不差”“短长合度”,十分讲究尺寸比例规格,头部还打底色涂漆上油彩,使木偶的头部更富有表情和立体感,木偶的戏衣是用当地的土布剪裁而成。

表演者用三根木杆操作木偶,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主杆置于偶人头部,掌握身体的前后仰俯;侧杆两根,分置于两臂,掌握两臂及手的动态。木偶表演动作丰富,尤其手的动作,可细腻地表演出人物的各种情态。演出时,由木偶、操纵演员、配音演员和乐队4部分组成,多用戏曲曲调演出,有的用对话或歌舞表演。最早是用河北梆子的曲调演唱,大锣大鼓,无管弦伴奏,以后加进了人声帮唱。后来随着当地四股弦的兴盛,滩上木偶戏也改唱四股弦戏曲调了。木偶戏的伴奏唱腔悠长流畅、通俗委婉,语言含蓄幽默,表演动作细腻,惟妙惟肖,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至今还流传着:“不浇园,不锄地,也要去看木偶戏”的民谣。人们称赞说:“木头人,木头人,真正像个人;木偶戏,木偶戏,活像真人在演戏。”

2007年7月2日入选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演员孟庆平、徐子英为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