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走进馆陶->馆陶地方志
【信息时间:2024-11-25 发布机构:馆陶县政府办公室 】
黑陶即黑色的陶器,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310—1810年,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出土大量黑陶,从而掀开了中国“龙山文化”光彩的一页,即“黑陶文化”。而地处黄河中下游的馆陶县,得益于古黄河的恩赐,大量优质粘土沉积,为地区制陶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发展出了博大精深的馆陶“黑陶文化”,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成为了原始社会后期龙山文化的代表。
由于馆陶独特的土质,以“龙山文化”为依托,馆陶黑陶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展起来了。馆陶黑陶制作种类繁多,有镂空类、挑点类、刻线类、浮雕类、雕塑类等,品种达1400余种。制作工艺精细,从选料、制泥、设计、拉型、雕刻、压光、晾干到烧制,多达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制作全部靠手工,且需要特殊的专业技术,烧制温度也采用独特的“封窑渗碳”技术控制,成品率较低,进一步凸显了馆陶黑陶的珍贵性。作为高品位的艺术品,馆陶黑陶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原始文化的价值,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其纯熟、精致、细腻且独特的制作技艺,2006年被列入河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在千年黑陶技艺的支撑下,来自邯郸市馆陶县的黑陶,正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而走进厅堂、宾馆、家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珍贵艺术品而引起礼品的革命,并不断发展为一项文化产业,焕发出新的魅力与光彩,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