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走进馆陶->馆陶地方志
【信息时间:2024-09-03 发布机构:】
冀南四股弦起源于19世纪初,又名南柳子腔、四根弦,是河北省地方戏稀有剧种之一,最早是以民间的花鼓戏发展而成,由山东临清传入馆陶,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四股弦。
馆陶四股弦的曲牌主要有:《打水牌》、《行路牌》、《五六五》、《大接驾》、《备马令》、《锯大缸》等。 其唱腔悠长流畅、通俗委婉,语言含蓄幽默,至今还流传着:“不锄地,不浇园,也要去看四股弦”的民谣。演出剧目,多是家庭生活小戏。唱词以“二二三”七字句居多,偶亦有六字、十字及多字句,通常两句一押韵,在一大段唱词里,中间变换辙韵的情形偶然也有,但不多见。伴奏乐器为四股弦琴胡,其它乐器与河北梆子乐器相同。
馆陶四股弦剧本词句通俗易懂,多为馆陶地方口语,富有浓厚的馆陶乡土气味。常有馆陶地方土语杂糅其间,具有农村生活气息。文字绝少有人加工,因之有些戏文失之粗糙。百余年来,艺人们为四股弦留下了100多部剧目,流传至今的代表性剧目有:《小姑贤》、《状元跪楼》、《清官断》、《祭塔》、《田二洪开店》等,多为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其作为传统戏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推进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等交界地区的传统戏剧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
在2008年6月7日,四股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它在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国家的正式认可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