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走进馆陶->馆陶地方志
【信息时间:2024-09-03 发布机构:】
皮影,俗称“皮影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用驴皮或牛皮手工雕制的造型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由说、唱和音乐相结合、由艺人操作的表演艺术。这种通过光影展现的“三位一体”艺术,充满独特魅力,被誉为“电影的鼻祖”“最早的卡通动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探寻起皮影戏的起源,汉武帝时就有相关的传说。据说武帝在他的宠妃李夫人去世后,日夜思念,有个叫少翁的人自荐能召唤李夫人的魂魄,他在武帝座前置白色屏风,自己在幕后用灯光照射制作的人偶,人偶的影子投射到屏风上,与李夫人十分相似,武帝见状惊起,趋步上前。虽是传说,但已可见皮影的起源之早与魅力之大。
冀南皮影是全国皮影戏之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素有“北有唐山,南有邯郸”之美誉,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是宋代中原皮影戏重要的嫡脉,较多地保持着我国皮影戏的早期面貌,和陕西皮影、唐山皮影,在造型、剧本、唱腔、演出形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演出剧目方面,冀南皮影分洞戏和凡戏两大类,洞戏即《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话戏,凡戏即朝代故事戏如《两汉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等以及《拴娃娃》、《小姑贤》、《审玉宽》等民间生活小戏;演唱方面,冀南皮影演唱没有文本,完全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对白口语化,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磁县、成安、肥乡西南部农村皮影班社用怀调戏唱腔演唱,肥乡、永年、曲周、大名等县用南调(老豫剧)、豫剧唱腔演唱,馆陶皮影则用四股弦(南柳子腔)演唱;乐器使用方面,冀南皮影在演出时以板胡、二胡、闷笛、三弦、唢呐、笙等乐器伴奏,武场另配有鼓、锣、镲、号、梆子等,粗犷简练,极具浓郁乡土气息,体现了原生态皮影戏的表演形式。
馆陶皮影是冀南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冀南皮影的重要代表。2006年,馆陶与周边县一起以“冀南皮影”名义联合申遗,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Ⅳ-91。馆陶县皮影戏主要在王桥乡南孙店西村流传,在发展中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的某些特点,表现方式幽默风趣,语言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可谓“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