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地理书《元和郡县志》这样说:“馆陶县,春秋时晋冠氏邑,后属赵,陶丘在县西北七里。《尔雅》曰:‘再成为陶丘。’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明清人修《馆陶县志》,引用宋代一位大文人宋白的话,说这“陶丘”是“陶山”。但陶山在哪里?已经看不到了。长久以来这事有争议,文化人也在找。有人根据古书说在旧县城,也就是今东古城镇西北七里的南马固村一带。清代一位馆陶知县说,可能在旧县城东南七里。还有一位知县说“陶山”可能就只是个传说,根本就没有。那到底有没有?其实,我们可以从地名的角度理解:“陶丘”恐怕并非多么高的一座山,而是四五千年前一个高岗土丘。因为古黄河经常泛滥成灾,所以人们往往挑选地势较高的地方居住,渐成村落,“陶丘”就是这样一个地名。《尔雅》说:“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陶丘的地貌就是,在一个高岗上再突起一个高岗。直到今天,卫运河畔的农村百姓建房屋,村子本身就建在地势高的地方,各个家庭还习惯把宅基垫得再高一些,至于主房的房基则更要高一些。为什么这样做呢?肯定是为了更加安全,这样做更能躲避黄河泛滥时的水灾。另外,根据《周礼》记载,“丘”和“邑”“甸”“县”“都”都曾作为古代行政地名,其行政级别多有变化。《史记·五帝本纪》说,尧先被封在黄河下游的陶丘,今鲁西、冀南一带,后又改封在黄河中游的唐,就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又记载说:“舜耕历山……陶河滨……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就像今天的石家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变成市镇,再变而为省会大城市。古陶丘更厉害,不断升级,后来成为了尧舜时代早期的首都。其实,懂历史的人都知道,远古地名中,凡带“丘”字的大多非常古老,而且不少是远古的帝都,是天下的中心。比如今天河南省的帝丘、封丘,山东省的安丘、章丘,河北省的顿丘、沙丘,山西省的灵丘。陶丘作为古代所谓“天下的中心”,这一点在史界并不存在争议。争议倒是可能有一条:古陶丘有好几个,为什么你非要说尧舜时代的首都就在今天冀鲁豫交界处一带呢?可以说,各地为这个事争论了一千多年。我认为,必须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黄河下游经常泛滥成灾,为此尧舜时代的首都多有迁徙,而且无论迁到哪里都叫“陶丘”。——这就是今天河北馆陶县、山东鄄城县、山西永济县等地有多个“陶丘”的原因。尧帝最后把首都从太行山以东的今天鲁西、冀南一带迁到今太行山以西的山西省一带,因此称“陶唐氏”。多年前,山东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有位专家张长城,他经过严格考证认为:馆陶一带的“陶丘”就是黄帝尧舜时代的首都古陶丘,被称为“天下的中心”。